[旅地关注]寻访安徽旌德“国保单位”江村(图)
摘要: 长条案、八仙桌、太师椅,左边放镜、右边置瓶。每当看到这样的摆设,就会很容易想到徽派建筑内正堂摆设。而除了这些,徽派还有典型的标识——宗祠与牌坊。在旌德县“国保单位”江村,就存有大量明清以来的宗祠和牌坊。几百年过去了,江村的宗祠牌坊,依旧矗
○古朴典雅的江村
○江村古牌坊诉说着历史
国家旅游地理 安徽宣城11月23日讯 长条案、八仙桌、太师椅,左边放镜、右边置瓶。每当看到这样的摆设,就会很容易想到徽派建筑内正堂摆设。而除了这些,徽派还有典型的标识——宗祠与牌坊。在旌德县“国保单位”江村,就存有大量明清以来的宗祠和牌坊。几百年过去了,江村的宗祠牌坊,依旧矗立于村口,诉说着江村人曾经的辉煌。
古江村有内地唯一妈祖庙
从旌德县城往西南方向驱车15公里,就到了国家级“文保单位”江村。还未进江村,整个江村三面环山,正面临水,布局形似一把敞开的太师椅,村前水口两边的狮山、象山如两扶手。而流经江村的两条小溪——龙溪、凤溪环绕着整个村庄,可以看出,江村拥有了一切江南美景的特质。
都说皖南文房四宝闻名于世,在小小江村里,也能看到此类景象:聚秀湖就好比砚台,石刻坊被比作石磨,文昌塔被喻为倒立的笔,而整个江村大地就是宣纸。江村祖先能够将村落的布局设计成文房四宝,也足见江村人自古以来崇文重教的历史渊源,也难怪江村能够在明清出现了18位进士。而聚秀湖周旁的古庙宝塔更是内地唯一的一座妈祖庙。
在聚秀湖边,几块石雕吸引了记者等人的驻足。众所周知,古徽州以三大雕刻闻名,分别是石雕、砖雕和木雕。而眼前的五块石雕工艺精美,内容细致入微,还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据旌德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邢春晓介绍,这几块石雕分别具有喜抱三元、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和马到成功等寓意,而面朝着聚秀湖边的文昌塔,更是代表了江村人五福临门的吉祥寓意。
宗祠,江村荣誉的载体
古徽州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即使家中有经商大贾,回乡也不忘捐资助学,为后辈考取功名创造条件。或许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文风盛行的地方,才会出现那么多的进士,出了那么多的名人。
在明清两代的徽州地区,一旦有人考取功名或作出重大贡献之后,就会被朝廷嘉奖,会在家乡建造牌坊以资激励后辈进取。在江村,像这样的牌坊随处可见。据江村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牌坊上的荣耀一般都有专门的讲究,如果刻有“御赐”,这也是最高等级的奖励,会由朝廷出资修建,其次是“恩荣”,牌坊由地方政府财政修建,而第三等级为“圣旨”,即由朝廷下旨表彰,牌坊由受奖人自己出资修建。整个江村曾经鼎盛时期拥有60多牌坊,20座书屋和8座祠堂,后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只剩下三座祠堂,两座牌坊,几座古民居。
村中曾有宗祠八座,现存的古宗祠内,江氏宗祠从规模到影响都是目前江村最大的宗祠。而宗祠门口矗立着号称民间难以拥有的汉白玉牌坊,据说还有一个来历,原来,高贵的汉白玉牌坊一般只有皇家才能拥有,可由于上面刻有水浒108将是反朝廷的题材,这座牌坊没有得到皇帝喜欢,因此就做了顺水人情转赐给了江村,这也是民间唯一拥有的汉白玉牌坊。
江氏宗祠,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为江村宗祠,也是江村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原为四进两厢两明塘三天井。该祠两次被大火烧毁,又两次重建。宗祠内原有文物无数,仅金匾就有几十块,惜俱不存。雕刻方面目前保存完好的有屏风隔板二十四幅,上面雕刻的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不同图案的花瓶。门楼上有许多木雕、砖雕、石雕,不过这些雕刻细致得让人屏息的艺术精品在“文革”时遭破坏,不过精美依旧,体现了徽州三雕艺术的精华。此外,明孝子祠、溥公祠等,也是作为学校和仓库得以保留下来。
历史的悲剧,不会再重演
走在由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感受到百年江村带来的浓厚江南书卷气,这条总计三百米的老街不算太长,分为三段,每段不过一百来米,且不在一条直线。原来,这是江村人为了在冬天防风和必要时防火而故意为之。一路上,看到沿街一些早年遭破坏的牌坊遗迹,着实让人感觉惋惜。据江村工作人员介绍,当时为了破坏这些花岗岩质地牌坊,就用火烧,通过热胀冷缩的原理,将砸不烂、砍不断的花岗岩牌坊硬生生地崩裂倒塌了。
据史料记载,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的江村于咸丰初年(1851)全村人口多达8万之众,有“小杭州”之盛誉。只是到了清咸丰年间(1855年-1860年),江村连年遭受严重的旱涝虫灾,加之太平天国残兵劫掠,江村“十室九空,遗子之民至于相食,所存者不及嘉道盛时百分之一。”村民背井离乡,流落四方,难民大多从芜湖顺江而下,及至南京、扬州落户。邢春晓告诉记者,江泽民总书记为江氏后代第64代孙,在其62代,即江总书记的爷爷时为了躲避太平天国的战乱,后迁往江苏的扬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现在江村人正在着手保护江村的文化遗产。”邢春晓信心满满地说道,对江村历史文化遗迹展开保护维修工作及旅游开发工作正在进行,江村参与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开发的基本骨架已构筑完成,历史的悲剧不会再次上演,我们作为江村人,一定会守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延伸阅读
宣城市部分“国保”单位
新四军军部旧址 坐落于泾县,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八大重要史迹之一;总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包括的旧址有:军部司令部、军部大会堂、修械所、政治部、教导队、战地服务团,中共中央东南局、烈士墓、叶挺桥等,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稼祥故居 位于泾县桃花潭边,建筑面积1130㎡,徽派风格,王稼祥在这里读过《新青年》、《向导》和《中国青年》等进步报刊,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杰出的革命领导人打下了理论基础。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查济古建筑群 位于泾县,原有108座桥梁、100座祠堂、108座庙宇,现尚有古代建筑140余处。其中有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旌德文庙 位于安徽省旌德县城,为明清以来尊孔祭孔的场所,亦是当时法先圣先师、重道隆儒、兴化起教供生员肄业的教育场地;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初名“文宣王庙”,五次被毁重建,最后重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庄古建筑群 位于绩溪县,主要包括胡适故居、胡适私塾、胡传旧居、胡寿基宅、敦履堂、胡开文旧居和胡开文纪念馆等古建筑。其中胡适故居是胡适童年生活及青年返乡完婚的住宅。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人塔 位于宁国市,塔身挺秀,修长如笔,犹如仙女飘渺,耸拔在山雾之中。仙人塔七层六面,通高26余米,塔刹上通体布满铭文和花草、莲花瓣纹饰,像这样多完整铭文保存的在我省尚属罕见。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筱成/整理/合肥晚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