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贵州黔东南:从长滩至稿仰

2020-10-19 10:21 国家旅游地理 吴安明

摘要:从台江县城出发,一路随溪而行,两岸绿水青山,田园处处,时有水车吱吱嘎嘎地舀水溪水重复地灌着木枧,把水送到田间里去。车绕道经长滩村落时,更现荷花池或茭白地,更显葱葱郁郁。记得这些曾经的冷水烂锈田,不知何变得如此的青翠。

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10月19日 我不知道是地图标错还是我的误读,比如说这巴拉河,在台江之西南一直都叫作巴拉河的,而行至皆南兰村与台江小河汇合之后,确叫着小江河了。这还不奇怪,奇怪的是这小江河走到她的尽头与清水江汇流处有村名,这村名确又叫巴拉河。这真让丈二长和尚,摸不着头脑来。巴拉河源自源出雷公山西北麓,其意为高山流水溪,或为山溪。其名亦为“奥瀚”或“巴拉”,苗语中的同意语。贵州人往往江河不分,比如台江,很明显其江就是河了,可人们又加了一个重复语叫台江河,怕别人不知道这江就是河似的。

01

巴拉河原名九股河,其名出自明史典籍,说是诸葛孔明征南,余九股深入箐山而不敢战,于是生存下来,成为苗族的一支。又相传其民为九个祖公繁衍的九支遗裔,故名。由此可以得知,巴拉河也并非古代的称呼,而是近代或现代的称呼。

巴拉河一直从西南面的雷公山流来,经凯里,再过台江县境,一直向东北流走,头也不回,一直奔清水江而来。在临近出口不远的村寨,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形成长滩。滩头叫长滩,滩上尾叫稿仰,长滩与稿仰是共一个滩。滩由沙或石砾堆积给这里带来了一马一川,是古代放木或舟楫汇集之地。有了滩就没有了激流,这滩形成了一些大小池湖,也就成了大小河鱼的繁殖地,牧鱼业也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取代了河流的运输,河流不再看到百舸争流的壮观局面,而这正好给河流带来了几分的清雅和静美。

02

从台江县城出发,一路随溪而行,两岸绿水青山,田园处处,时有水车吱吱嘎嘎地舀水溪水重复地灌着木枧,把水送到田间里去。车绕道经长滩村落时,更现荷花池或茭白地,更显葱葱郁郁。记得这些曾经的冷水烂锈田,不知何变得如此的青翠。其田园的边上是人家,袅袅炊烟,真可谓“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这荷花或茭白并不是几亩点缀村落,而是成片成片,有几百亩之多。古人称茭白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茭白苗族叫“架瓮”,译成汉语就是“水茄子”,可能是因为其茎部象茄子吧。

而荷花呢,苗族叫“窝榜撒”,这是苗族古歌里提到的,现在好多年轻人不知道了。译成汉语就是“水葵花”。可能因为其结籽象葵花得名吧。苗族人从东方迁来,到了现在的巴拉河一带已少见种植,但其名依然存在。从长滩至稿仰沿河两岸的田里都是有种植,说是这不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更是从装点村落出发,让巴拉河畔的苗寨能如江南一样,“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近年来,为应市场的需求,又从脱贫攻坚的战略要求,这荷花也进入了扶贫项目的菜单上。说到荷花,当想到莲子。新鲜的莲蓬一般在七到八月份开始蓬松并成熟,到八月底左右就开始变老,所以在莲蓬刚上市的时候吃是最鲜嫩的,刚摘下来的更甜嫩。我去的时候正值春夏之交,满眼的荷池忙碌一片,当地的人家正在采集莲蓬。一位少女正在池中,将一支支采莲蓬采摘下来,然后放到准备好的竹篮子里。莲蓬是绿色的,而莲子就长在这类似于蜂窝状的莲蓬里。圆圆的莲子是白色的,而一头呈尖状,是黄色的。过去我不知道这莲子可以食用,少女叫阿玤,是位中学生。趁着假日,她回家来帮家里忙。

她递送了一支莲蓬,叫我剥着吃。都长老了,现在,我才知道这莲子是可以生食的。莲子味甘,微涩,但莲子芯特别有苦味。我觉得并不好吃。阿玤说,这个苦味来自莲子的胚芽,是莲子中最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不要因为苦就把它去掉啊,这种苦味的药用价值很高,可以“返老还童”。既有返老还童的功效,我当然也将它㖔下去。她笑作,接关又采摘她的莲子去,不一时,游方歌从莲池里飘然出来,让我惬意极了。到长滩,饱览十里荷花,现美女在荷池里采莲子,又听美女情歌的吃了美女送的莲子,苦中作乐,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03

长滩和稿仰分别都是有码头,过去仅仅是一些堆砌的大石头,而要说这码头,稿仰更显得有历史厚重感。如那些捆绑船的石洞是人工凿成,掉船的大树虽已历痕斑斑,而树则同样茂盛而高大。稿仰的码头是小码头,因为她毕竟是一条小溪的码头,但历史确很悠久。据村里的八十六岁的耇荣老人介绍说,他公的公就在这条小溪爬船了。所谓“爬船”其实就是木船运输或放木排。他们的先辈一般爬到洪江,但也有到湖南柳城或洞庭湖一带。柳城就是常德,古称“武陵”,施秉、黄平一带的苗族龙氏人家多是从柳城迁来,所以他们自称“柳氏”家族。而他们的堂号就是“武陵堂”,由此可知,清水江一带龙氏族人确实是常德迁入的。过去,巴拉河一带,在雍正年间之前,也即张广泗建“新疆六丁”之前,虽属于“化外”之地,不纳入国家版图,但民间的贸易一直都是是在进行着。他们主要是将苗疆里的大宗产品苗木运到湖南以东,并从那里换回盐巴、染料、银子等物资,以作家用。巴拉河一带所产苗木干直疵少,有“干千年,湿千年,半干半湿几十年”和外腐里不变质的特点,品质优良。明代开始便有木商进入清水江地区采办木材,到了清前期,特别是张广泗开劈新疆六丁之后,出现沿江两岸“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大江,转运于江淮“的场景。因为木商贸易,也给苗疆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发展,如苗寨里的房屋从单一的吊脚楼发展到既有吊脚本楼元素,又有江南徽派风格的建筑。如今码头不再有昔日的辉煌,但却是村民休憩纳凉或洗涤的好去处。偶尔又小船从对岸边回来,那确成为游客相机或手机的对焦点。

秋天的稿仰,水碧天蓝,树绿花香,亲水平台和观景凉亭并行,观景桥和亲水空间构成乡野自然景观。河面上,白鹭、水鸟、野鸭遨游,绿树间飞翔,加之岸上的木壁青瓦,吊脚楼上美人靠上少女的回眸一笑,无一不给人带来一种水乡野村的野趣景致!

走近稿仰,一切你都感觉到清新雅致。入村的步道是鹅卵石铺就,路边有木凳供人休息。古树旁边是祭祀的祭坛,苗族的先神安坐其中,享受着现代人的生活待遇。独木龙舟是清水江一带的一种文化现象。府志载曰:“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并合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可载三、四十人,皆站立划桨,险极。”稿仰也是独木龙舟的发源地之一,因而每年这里都举办独木龙舟大赛。为使这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稿仰村已建起了龙舟文化博物馆。其采鼓场更是换然一新,采鼓场的周围建起了很多的文化设施。如接待站、小旅馆、农事展馆等等。更神秘的是这里建起了苗族巫事图腾展区,他们将苗族七十八鬼神以各种怪异的神态边以展示,充分体现苗俗“好巫尚鬼”的文化现象。

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其实人类已经进步,科学已代替了愚昧,而巫教已不再认为是这里苗族人的绝对信仰,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应该保存,体现的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一种过程。新时代的今天是一个向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并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这里已成立农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据村民说,别看这些怪里怪气的东西,它可是一

种苗族文化,因为这些东西,有好多人纷至沓来,给这里的旅游带来了希望。近年来,稿仰也同城里人一样,客人来时,他们也进行各种表演,如独木龙舟表演、采鼓表演、服饰表演等等。项目都带来了一定的红利,村民们分红了。而农家乐的经营,也让城里人满足一下苗家人的生活状态。在这里,你可以吃到苗家特有的姊妹饭、酸汤鱼、醃鱼虾、老烟刀、醃汤菜等等。你还可以纵情地跳一曲采鼓舞、吹一回芦笙调。还可以做一次游方客(即谈恋爱),到游方场上去给姑娘们讨姊妹饭,感受浓浓的苗家恋爱情结——当然你不能把美女带走唷!。

(二0二0年十月十四日于黄金屯乡寓所吴安明(紫夏))

责任编辑:马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