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地理-地理探索贵州毕节(威宁)7月9日讯 云贵交界处,山高坡陡树木稀,少见稻田和牛羊,更难见游人来这里。远山苍茫农舍依稀,一座白色的小教堂却坐落在这里,屋顶黑色的十字架好显眼,教堂前却无人迹。这教堂建于1908年间,距今已有好久好久的,教堂右侧小山上有墓地,当年的建造者如今安息在那里。一个英国人,为传教来到这荒凉的大山里,建造了教堂,学校,医院,足球场,游泳池,麻风病院、孤儿院,还为当地苗族人民创造了文字呢。岁月流逝,如今只有那洁白的教堂屹立在那里,当年的学校正在重修呢。走马观花逛一圈,我却牢牢记住了这位英国人的名字—柏格理。

石门乡地处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的西北部,距县城140公里,与云南省昭通市毗邻。“石门乡”因乡政府驻地附近的荣和村石门组路旁有一扇天然的石门而得名,外界称其为“石门坎”,是一处极具传奇色彩的文化遗址,是中西方文化交融共生的一朵奇葩。
“中国石门坎”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富文化传奇色彩的一个地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激荡而产生的奇异花朵。从上个世纪初到40年代,这里产生了许多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观。

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等人来到石门坎传教办学,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柏格理及其后继者王树德、张道惠等人神话般地在这里创造了许多奇迹:创造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建威宁县第一所中学,在中国首倡和实践双语教学,开创中国近代男女生合校的先河,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麻疯病院,建立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创建乌蒙山区第一所西医医院等等……
鼎盛时期的“石门坎”教育以石门坎为中心,覆盖了云、贵、川三省的二十余个县,形成了宠大的教育体系,设立了100所分校小学和1所初级中学,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小学毕业生和初高中、中专毕业生、50余名大学生、4名硕士生和2名博士生;石门坎的文化与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石门坎”成为当时黔西北、滇东北、川南的一个区域性文化中心;因此,石门坎,这个弹丸之地,一时驰名中外,被誉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西南苗族的文化复兴地”、“贵州足球的摇篮”、“海外天国”、“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传奇部落”等,就连外国邮件也只须写上“中国石门坎”便可直接寄达,其名气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石门坎文化的兴起、繁荣和衰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前来考察研究,柏格理和他的后继者们所创造的文化奇观,令考察者、拜访者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石门坎”文化底蕴深厚,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稀缺性和唯一性,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发展海外高端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

石门坎遗址长房子。

石门坎地质景观。

石门坎老照片。

百年中西文化结晶的石门坎。

石门坎学校遗址。

百年前的足球场。

大山深处的游泳场。
©国家旅游地理/地理探索/ 詹晓东 王慈生 石益红 /石门坎文化指导 金辉 /鸣谢 南方电网贵州毕节威宁供电局
来源:国家旅游地理网
编辑: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