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速递

福建武夷山“摩崖石刻”得到大面积修复(图)

2013-07-30 00:22

摘要:若把武夷山的秀美山川比做一个美女的话,如果没有了蕴涵着深刻人文理趣和深邃历史文化的摩崖石刻,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冷面美人,虽有悦目之色,却无赏心之情。若把武夷山的湖光山色看成是造化所赐的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画,那么刻石描红的摩崖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密集
 

  国家旅游地理 福建南平7月29日讯(裴礼辉 李 茜/文 裴礼辉/摄) “逝者如斯”、“洞天福地”、“晚甘侯”……诸多武夷山景区里耳熟能详的摩崖石刻,7月初基本修复完毕。
 

  “从理论上说,新的涂料不褪色可以保持5年以上。”26日,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世遗局监测中心主任俞建安表示。
 

  山以人名,人以文名。文之著于天地间而流传千古者,莫过于镌刻在苍崖翠壁上的摩崖石刻了。它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
 

  若把武夷山的秀美山川比做一个美女的话,如果没有了蕴涵着深刻人文理趣和深邃历史文化的摩崖石刻,那么她就会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冷面美人,虽有悦目之色,却无赏心之情。若把武夷山的湖光山色看成是造化所赐的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画,那么刻石描红的摩崖石刻就是这幅山水画上的题画诗和钤印,这样才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据统计,景区现存“摩崖石刻”共416方,其中宋代38方,元代11方,明代142方,清代61方,民国时期15方,朝代不明的105方,现当代44方,主要分布于九曲溪沿岸及云窝、天游峰、大王峰、一线天、水帘洞、桃源洞等景点。
 

  古时镌刻一方摩崖要经过很多步骤,主要有选石选址的确定、不同的上石方法、初刻时试笔试刀、镌刻、着色几大工序组成。摩勒上石要用素油纸覆在真迹上,把真迹摹拓复制下来,然后在纸背面用朱墨双钩一遍,再将朱墨一面覆在涂过墨和轻蜡的石上,使墨迹粘显于石上,刻工这才依此镌刻。
 

  然而,由于武夷山属丹霞地貌,岩体由沙砾岩构成,加上常年温暖、多雨、湿润,植被、幔藤、苔藓等生长迅速,都不利于武夷山的摩崖石刻的保护。专家也认为:“石刻容易自然风化脱落等,如何保护是一道世界难题。”因此,武夷山自1999年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武夷山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监测的项目,景区管委会还专门设立监测中心,常年对包括摩崖石刻在内的文化遗产跟踪监测。
 

  据俞建安介绍,这些石刻最早的可追溯至东晋郭璞,距今1700多年。由于光照、风雨、磨打等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部分石刻受损严重,起壳脱落,并伴有开裂、渗水迹象;有些文字完全风化,已不能分辨出字体;而苔藓的附生和乔木类植物根系的延展也对题刻造成了破坏。
 

  “武夷山景区管委会每隔二、三年用红漆对‘摩崖石刻’进行重新描摹,但由于风化严重,涂描的材料不久就会褪色。”俞建安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金支持下,2010年起,景区开始对“摩崖石刻”进行了大规模的资料收集和修复工作。
 

  俞建安说,工作主要有两项内容:首先是建立武夷山“摩崖石刻”信息保护系统。他们用GPS精确定位所有“摩崖石刻”位置,并用高分辨率微距摄影,收集图像,建立数据库,每隔两年会对石刻进行扫描,并和历史数据比较,发现有变化立即开展修复,“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今后的保护,即便摩崖石刻万一被毁了,也可以按原样恢复。”
 

  其次,用专业颜料对石刻进行描红、苔藓清理、排水系统清淤等处理,“这个过程是最漫长的,分试验室模拟试验和现场实地试验二种,一年四季都要进行。”
 

  “涂料的使用非常重要,目前我们用一种对石质风化小,附着力强,色彩鲜亮的可靠涂料,可以延长石刻的寿命。”俞建安表示,此次修复延续了古代摩崖石刻的色系,仍然以朱红色为主,能够最大限度恢复石刻的历史原貌,“从理论上说,新的涂料不褪色可以保持5年以上。”
 

  据了解,武夷山景区管委会还计划研发一种物质,让摩崖石刻能保存得更久。/闽北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