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地点睛]海南海口骑楼老街 溢满南洋风(图)
摘要: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外部立面檐口均为带一个或多个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其
海口中山路骑楼一景
国家旅游地理 海南海口8月24日讯 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简称骑楼老街),是海口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从2010年开始,海口市已启动骑楼老街改造项目。海口骑楼老街已成为了解海口城市历史的活画册。
骑楼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在海口“外沙”一带(即现在的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
据史载,海口的第一座骑楼建于1849年,地点在四牌楼街,即现在的博爱北街。1858年,《天津条约》将海口辟为通商口岸,随后设立海口海关,英、法、德等国逐渐在海口修建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等建筑,海口渐渐成为面向南洋(即东南亚)的一个商贸中心,形成繁华的商业城市风格。
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地。
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
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据统计,海口的骑楼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骑楼式建筑200余座,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这些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欧亚混交化特征,建筑风格多姿多彩。骑楼外部立面檐口均为带一个或多个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其造型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在传统浮雕花饰中,还加入了龙凤松鹤、荷花莲藕、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骑楼老街上的美丽风情,同样让人留连忘返。店铺的伙计、躲雨的路人、休闲的小贩、叫卖小吃的声声吆喝,还有穿着木屐手挽手逛街的年轻姑娘,在光影变幻的骑廊里鲜活肆意,组成一份原汁原味的骑楼生活。/三亚晨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