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速递

福建武夷山:蕴藏着“商”字的建筑之谜(图)

2013-09-20 11:01

摘要: 邹氏家祠的墙际线、柱、枋、梁,暗含的“商”字,是可以这样解读的:家祠正面南墙天际线上的“乌纱帽”造型,原是瓦镇,居中成为一点;檐前宽大的穿梆梁为一巨横;左右两垂柱为两点;承载藻井的拱梁为一横;支撑它的左右两根立柱为两竖;门呢,不言而喻,是

  

  邹氏家祠
 

  国家旅游地理 福建南平9月2日讯(邹全荣 文/图)中国民间建筑中,工匠把智慧创意成独特的符号。武夷山清代茶市下梅的邹氏家祠,以丰富的砖雕、石雕、木雕艺术见长。其中的回廊建筑部件中,却暗含了鲜为人知的建筑之谜,一个巨大的“商”字,形成了完整的立体构筑。邹氏家祠是闽北民间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精品。那些雕梁画栋和门楼雕刻艺术,成了笔者不断探究内涵的课题。
 

  2011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产业专家贾斯汀在下梅考察时,笔者给他讲解邹氏家祠回廊和戏台隐藏着“商”字建筑之谜时,他高兴地说道:原来中国的乡村建筑,还有如此神秘的创意啊,这真是一个神秘的创意符号。
 

  笔者对这个司空见惯的建筑,曾下了很大力气解读它。如今有了新的成果。
 

  邹氏家祠自嘉庆初年建成,两百年过去了,多少人曾从这廊檐下走过,多少目光曾注视过这些纵横交错的木梁垂柱。多少族人曾坐在戏台上看演出,藻井的灯光照亮了五代同堂的幸福,戏台上流动着今古传奇的角色花腔。但是,谁也不曾想到它蕴藏着一个商字符号。
 

  笔者用照相机镜头多次记录了家祠内部结构里的建筑部件,然后通过对一柱一枋一梁的结构布局,去探究其中的形象寓意。笔者在通过书法描写商字时,对笔画与构件部件之间的联系有了顿悟,在想象力的作用下,邹氏家祠前廊戏台的那些柱子、横梁,已经不是柱子横梁了,而是鲜活的汉字笔划点、横、竖,这些笔划托举起家祠前回廊的戏台,涌现出了一个“商”字框架,几乎与家祠前廊戏台的整体构造完全吻合。笔者反复打印了“商”字草图,然后进行重叠对比,前廊戏台的结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商”字。
 

  以经营茶叶起家的武夷山下梅邹氏,在建造邹氏家祠时,尽施砖木石之华丽,将聚族共乐、崇尚经商的理念,一并融入祠堂建筑的空间。邹氏家祠是一座门楼宏阔、造型精美、布局大器的祠堂,其前廊是一处精美的戏台构造,宽8米,长10米,高6米,上悬藻井,四边共有立柱12根,横梁20余处,穿枋、,垂柱10余处,都采用雕刻工艺,上过乌亮大漆。这些横竖交叉的木构件,营造出戏台最理想的演出空间,门楼高墙顶中位线上,有一块瓦镇,它是一座祠堂的南北走向子午线的中轴线,也是天际线上的一个强势符号。
 

  邹氏家祠的墙际线、柱、枋、梁,暗含的“商”字,是可以这样解读的:家祠正面南墙天际线上的“乌纱帽”造型,原是瓦镇,居中成为一点;檐前宽大的穿梆梁为一巨横;左右两垂柱为两点;承载藻井的拱梁为一横;支撑它的左右两根立柱为两竖;门呢,不言而喻,是一个理想的口字!数一数商字,共十一笔,这商字的十一笔,都蕴含在墙头瓦镇、梁柱门框中。
 

  这样一座两百年的老家祠,这样一个默默立于乡土上的商字,它代表了清代工匠和家祠主人怎样的一种理念呢?一方面它巧妙地表达了作为富贾一方的邹氏茶商,既执着于从商的坚定不移,又表达了邹氏主人对商德的崇拜。更重要的是想让商文化永远昭示给后人。工匠的创意也是值得赞叹的,是他们把商业的意义与形象,巧妙地融入建筑的细节与各零部件中,和谐地隐藏于戏台的整体构件空间里。巨大的戏台,等待的就是让后人在守业经商的舞台上,励精图治,担当起光宗耀祖的角色,唱响让家族辉煌的凯歌。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商字,非常立体地展现在天底下,只是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样以立体木质构筑来展现“商”字的家祠建筑,闽北还是首次发现。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可以说已经超越了邹氏家祠本身的物质价值。/闽北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