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辽宁抚顺四家子村的锡伯风情

2013-07-31 10:37

摘要: 据史料记载,西迁之前,锡伯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从事着渔猎生活。“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饭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正是对锡伯族人生活的原生态写照。锡伯族人能歌善舞

  国家旅游地理 辽宁抚顺7月31日讯(记者韩烨) 顺城区河北乡四家子村如今又有了一个新名字——四家子锡伯族村。7月23日,记者来到四家子村委会时,村主任王福顺一边指挥着工人把“四家子锡伯族村”的烫金牌匾挂到门楣上,一边喜滋滋地说:“这下大伙儿一下子就能知道四家子村是少数民族村了。”
 

  锡伯风情看得见
 

  四家子村由原四家子村、房身村、哈玛灰村三个自然村组成,有村民697户,2039人,其中,锡伯族650人,约占全村人口的31%,是全市惟一的锡伯族村庄。这是四家子村的第一张名片。
 

  据史料记载,西迁之前,锡伯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从事着渔猎生活。“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落在饭锅里”、“飘飘雪花如蝶飞,驰骋骏马共撒围,搜遍一山又一山,猎队满载凯歌回”正是对锡伯族人生活的原生态写照。锡伯族人能歌善舞,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灿烂的锡伯文化正在慢慢消殒,2006年,锡伯族民俗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四家子村,走过一小桥,一条描绘着着锡伯族西迁故事、生活方式,以及传统服饰、歌舞、文字的“锡伯文化长廊”尽收眼底。据四家子村村主任王福顺介绍,为更好地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去年,四家子村利用村民院落的外围墙创意性建起了一条“锡伯文化长廊”。“锡伯文化长廊”长1800米,面积1770平方米,是目前市内最长的村级文化长廊。
 

  今年,四家子村在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安装路灯、新建村卫生室的同时,两委班子成员又特别在村委会规划建设了“锡伯族文化博物馆”,收藏展示锡伯族传统服装、文字作品,以及古老乐器等,让锡伯族文化源远流长。
 

  千亩梨园富果农
 

  除了“锡伯族村”,四家子村还有另一张响亮的名片——千亩梨园。每到梨果飘香的季节,四家子村总是游客盈门,尤其是锦香梨、葫芦梨、糖梨等“四家子特产”更是来不及流入市场,就被游客采摘一空。
 

  四家子村现有梨园4500亩。自从采摘游兴起以来,四家子村的千亩梨园便成了远近闻名的“采摘园”,去年,旅游采摘单项收入达30余万元。果农尝到了甜头,积极性随之高涨。去年,四家子村的果农们又主动扩大经营品种,新植了5万多棵寒富苹果树。
 

  家变美了,腰包鼓了,四家子村的村民们心里乐开了花。在四家村子休闲广场上,村民们围坐在百年榆树的树荫下唠着家常。看到城里记者来采访,村民胡春荣主动凑上前,乐呵呵地介绍说:“走着柏油路,休闲广场上扭着大秧歌,晚上还有明晃晃的路灯……以前总羡慕城里人生活,现在呀,农村的日子也不比城里差了,俺们可知足了。”/抚顺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