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湖南株洲10个地理标志商标 4个还在“睡觉”

2013-08-20 15:49

摘要:  尴尬的“攸县麻鸭”、“茶陵黄牛”们  10个地理标志商标,4个还在“睡觉”

   国家旅游地理 湖南株洲8月20日讯(见习记者 胡文洁 实习生 彭兰花) “邵阳推广、使用地理标志商标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最近,刚参加完7月底在邵阳召开的会议,市工商局商标广告科科长王伟珍感触颇多,“地理标志商标真的是个宝,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得更好呢?”
 

   调查显示,如何利用地理标志商标,目前我市只有株洲醴陵陶瓷、烟花两大类中的6个地理标志商标存在“可圈点之处”,其他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则处于利用不全或无利用状态,品牌价值被浪费。
 

   拥有量全省第一
 

   2011年8月,攸县豆腐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
 

   不久之后,株洲相继拥有了醴陵陶瓷、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红瓷、醴陵花炮、醴陵烟花、醴陵鞭炮、攸县麻鸭、攸县豆腐、茶陵大蒜、茶陵黄牛等10个地理标志商标。
 

   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全省共有地理标志商标67个,株洲市以10个占其中的15%,拥有量居全省第一。
 

   产品的金字招牌
 

   王伟珍认为,拥有地理标志商标能畅通销售渠道,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
 

   以“醴陵陶瓷”这一地理标志商标为例,该商标于2011年10月成功注册后,行业内企业积极申请使用,促进了醴陵市陶瓷产业的高速发展。统计显示,2012年,该市陶瓷产业实现总产值362.1亿元,同比增长24.8%,占全市工业比重达51.3%,上缴税收达5.67亿元。截至目前,该市陶瓷产业内使用陶瓷类地理标志商标的企业已达22家。
 

   不少醴陵陶瓷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带有“醴陵陶瓷”等地理标志商标的产品更易受到市场认同。醴陵市工商局副局长陈宏认为,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不乏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影响一地经济发展的先例。“地理标志商标是产品的金字招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王牌。”
 

   潜力未充分挖掘
 

   当初得知攸县豆腐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后,攸县海源豆制品公司的老板旷春龙“无比兴奋”,忍不住在当地新闻网撰长文分析该商标将给攸县豆腐行业带来的无限利好。
 

   旷春龙之所以如此看好“攸县豆腐”这一商标,是因为他看到了该商标在调和恶性竞争、树立地方权威品牌、引导市场改变生产方式等方面的优势。
 

   在经历过最初的狂喜后,旷春龙发现,由于攸县豆腐以作坊分散生产为主,地方政府并未找到合理利用商标的模式,攸县豆腐行业痼疾仍在。而这也是不少农产品类地理标志商标在“利用”环节败下阵来的缩影。
 

   据了解,大多数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成功后,当地根本没有推广利用方案。
 

   此外,一些现实问题也摆在了人们面前。茶陵县工商局商标广告科副科长苏石闯告诉记者,由于长期以来以农户散养为主,茶陵黄牛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后,并未立即开展任何商标使用活动,直到去年才成立相关农业开发公司。
 

   而因生产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生产规模“小打小闹”、销售方式以自产自销为主等原因,攸县麻鸭、茶陵黄牛、茶陵大蒜三个地理标志商标也经历过一段“无人问津”的阶段,有些甚至至今“冷藏”,或仅有一两家企业在使用。
 

   培育龙头企业 实现产业化生产
 

   造成地理标志商标潜力挖掘不够的原因,王伟珍分析认为,一是缺乏政府主导,没有建立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二是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多数农户重短期销量,轻长期品牌推广。
 

   要改变这种局面,王伟珍认为,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外,最要紧的是改变阻碍商标利用的固有产品生产、销售方式。以攸县豆腐为例,目前该县正规的豆腐企业仅7家,却有300多家家庭作坊,这些家庭作坊多采取自产自销的方式,不利于提高产品产量、推广品牌及扩大市场。
 

   攸县豆腐协会会长钟东锋认为,发展攸县豆腐这一地理标志商标的最好方法是成立集团公司,将家庭作坊拉入公司生产,培育龙头企业,实现攸县豆腐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市场相连接的产业集群。
 

   [相关链接]
 

   什么是地理标志商标?
 

   “地名+产品名”式的商标就是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可证明该商品的特定品质主要是由该地区的自然、人文因素所决定,不能异地生产。/株洲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