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浙江温岭:草编,帽戴天下人(图)

2013-11-18 11:11

摘要: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代表向协办活动的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君标颁发了“参与人数最多的温岭草编活动”(共318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岭草编”

  编帽比赛的一个场景

  94岁的林小宝也在参加编帽比赛

  国家旅游地理 浙江台州11月18日讯(通讯员 黄晓慧 文/图)秋天的一个下午,由温岭市文广新局、箬横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温岭市编帽技能大赛暨创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挑战赛在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举行。
 

  300多位妇女(其中还有一位94岁的织帽阿公,即箬横镇石牌桥村的林小宝)同时织帽,30位选手分两组比赛。在舞台上,两顶直径2.8米的编织帽,分别由12位妇女“扛帽”(一起织帽)。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代表向协办活动的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君标颁发了“参与人数最多的温岭草编活动”(共318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2012年,温岭草编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活动充分展示了这一省级非遗项目的风采。
 

  现代草编传入台州的种种说法
 

  现代草编到底何时传入台州、温岭?有多种说法,1992年版《温岭县志》第六章《工艺》中记载:“民国11年(1922年)海门草帽商从宁波学得编织技术,先在温岭的潘郎、牧屿、箬横及黄岩的路桥、上蔡一带发料传艺。二三年间,草帽编织业遍及温岭。”
 

  浙江省通志馆修《重修浙江通志稿》记载:清代后期,“浙江沿海各县昔常以土产之草编结草帽者,质陋工简,仅供本地农人之用。自海外新式麦杆草帽输入后,土产草帽日趋淘汰。民国十年,外人利用我国低廉之工资,以外国之金丝草、玻璃草、麻草发给工人,指示式样,编制欧美式草帽。本省草帽工业予以复兴,始于宁波西乡、南乡,继推及于余姚之长河市及周巷等处。民国十五年普及于临海、海门、杜镇,又辗转推至黄岩、温岭、乐清、永嘉、宁海、平阳、瑞安诸县。民国十六年为出产最旺盛时期,出草帽五百万顶,价值二千六百万元,工人赖此副业以助家庭生活者计三十三万余人……”
 

  王子鑫、俞锦绥《台州麻帽发展史略》文中称黄岩人孙朗珊在宁波做工时,看到当地妇女编织麻帽,想将此手工艺在家乡推广,便与一位在宁波的老乡合作集资200元,买了麻草,请了一位在宁波织帽的黄岩姑娘,回原籍上蔡,一面发原料,一面传授手艺,经营起麻帽业了。由于织帽简便,收入也较高,于是就成为台州农家妇女欢喜的一项家庭副业。随着业务的发展,麻帽编织就从黄岩逐渐遍及温岭、玉环、乐清、临海等地。1928年,王孟登、郑启梅等在海门开设草帽行,经营草料,收购麻帽。
 

  李小玉的《台州麻帽业历史概略》则说是1927年,台州沿海遭受水灾后,农民生活困难,商人张林甫、王孟登等从宁波携带麻帽回台州,聘请编织教师到黄岩的路桥、温岭的城关、箬横、潘郎、牧屿等地,以发麻草、传技艺等方法,推广麻帽生产。
 

  《温岭县志》的一位编者曾经撰文介绍为何确定草帽传入温岭为1922年的,他说是因为曾采访过两位分别为74岁、80岁的老太太,她们学编织草帽都是在民国十三年,两人都提到在前两年就有人编织草帽了,查灾情资料,民国十一年温岭遭遇暴雨袭击,洪水泛滥。于是将温岭草帽编织业的起点定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不过,这里的用词是草帽编织业,没有专指麻帽。
 

  不过,笔者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台州麻帽发展史略》作者之一王子鑫就是一位草帽业从业者。王子鑫,海门(今椒江区)西山上马村人,1903年生,1930年与吴三梅合营麻帽生意,1935年结识上海洋行的沈炳麟先生,1945年在上海成立炽丰帽行,沈任总经理,王任海门分行经理,解放后公私合营,王退职回家。他曾任椒江区政协常委、三梅中学名誉董事长。结合他的经历,笔者认为他的记载可靠性较高。多种资料记载的王孟登、张林甫和毛节鸿1927年将麻帽编织技艺带回到台州可信度较高。《温岭县志》记载的1922年发源的草帽编织业可能还是传统的以本国原料为原料的草帽编织业……
 

  抗战前,温岭草编曾辉煌一时
 

  1932年第12期《浙江建设月刊》的士行译的《浙江之草帽业》记载:“浙东欧美式草帽之制造,比年精益求精,突飞猛进。寝假有取代旧式草帽业地位之势。考此项新兴工业,最早采用者,为宁波市,继之者为余姚,一九二六年后,临海,海门,杜镇,黄岩,温岭,乐清,永嘉,宁海,平阳,瑞安等处商人,相率设厂开办,竞求进步,一日千里,其前途方兴未艾也。”该文分析欧美式草帽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有四:学习简易,因地制宜,无需资本,工资丰优。
 

  这些资料表明,1927年时,浙江的草编行业已比较发达。就温岭来说,《温岭县志》记载:“16年(笔者按,民国十六年,即1927年),全县编帽户达3万,年产草帽51万顶,销往国外三、四十万顶。17年,横塘吴浩、林春辉从宁波聘请编织金丝草帽之技师来县,先行教授农妇编织技术,然后于7月间于芳田开设协和草帽总厂,专营金丝草帽。24年,牧西乡叶定鳌、胡邦坤等人组建牧西乡有限责任草帽运销合作社。”据《温岭县政概况》记载,1927—1928年,温岭麻帽年出口量约30—40万顶,金额70—80万元。抗战爆发后,温岭草帽不可避免地受战争影响,制帽行业,萧条冷落。
 

  草编业生产起伏
 

  1954年10月,温岭城关麻帽供销合作社建立,随后有8个麻帽社(站)相继建立,使麻帽生产在政府领导下有计划发展。1956年,麻帽品种发展到13个,全县产量达201.63万顶。1957年至1964年,因原料紧缺等原因,草帽编织明显下降,每年徘徊在100万顶左右。 1964年,用本地咸草、马兰草、稻草、麦杆等为原料试产各式草帽和草制品,试销国内外成功,生产开始回升。1968年,温岭县草编厂建立,各区(镇)麻帽站归其统一管理,全县草帽(草制品)从发料、半成品收购到成品加工、出口形成一条龙经营。1976年,该厂草制品产量达927.71万件。(以上据《温岭县志》)。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温岭草编行业不断研究和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如温岭草编厂供销科长鲍石夫为代表成功研发咸草绳帽,温岭箬横娄江纺线厂黄夏玲为代表成功研发咸披草绳,温岭草编厂塘下麻帽社王夏连为代表1983年开始试制咸草绳染色(这样使咸草绳有红、黄、蓝、白、黑各种颜色,满足客户要求),陈根土从1983年起成功引进福建省福苑纸绳帽和咸草绳帽业务……总之,温岭草编产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发生质的变化,逐步从原先以麻帽为主逐步发展到集麻帽、咸草帽(蒲草)、马兰草帽、席草帽、麦秆帽、麻绳帽、麻绳篮、麻绳袋等为主导产品。
 

  温岭成为中国帽业名城
 

  目前,温岭的草编工艺品,可分为玩具帽、童帽、女式时装帽、男式礼帽、学士帽、时髦手袋、箱包、垫子,年用原料5万多吨,年产帽1亿多顶,品种达1000多种,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温岭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温岭草编从1980年销售收入1519.32万元,发展到1989年4287万元,1995年至16012万元。目前,仅温岭草编行业的龙头企业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就达1亿多元。公司的“高龙”草编工艺帽荣获浙江著名商标和浙江名牌产品称号。2007年7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通过了对温岭的考评,温岭顺利成为“中国帽业名城”(温岭的制帽业包括草编帽、针织帽、布帽制作三大系列)。今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质量标准部在温岭召开“编织帽行业标准”审查会和标准评审会,由浙江舜浦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主持起草的“编织帽行业标准”顺利通过评审。
 

  据陈根土透露,公司正在筹建300平方米草编工艺微型博物馆,准备将古老的草编故事、咸草生长环境、草编文化和传承在馆内展示,并希望企业能发展成为国家重点文化企业,有朝一日能将“温岭草编”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台州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