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江苏吴江“青云木梳”制作传承人钮金良(图)

2014-06-21 13:19

摘要: 钮金良拿着手工制作的梳子和机器制作的让记者梳着试试,“手工做的梳子梳起来头皮不会刺痛,机器生产的则不太舒服。”钮金良说,木梳还有一个好处,即使变得弯曲了,这时只要把梳子放到枕头底下,睡上几晚就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钮金良正在制作木梳。(杨东萍摄)
 

   国家旅游地理江苏苏州(吴江)6月21日讯(记者 杨东萍) “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堂……”古时成亲,在江浙一带,喜娘为新娘梳发的梳子如果是一把“青云木梳”,都会感觉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
 

   在南浔古镇的一间小门面里,一个三脚马,一把锉刀,一位老人正拿着一小块木头来回磋磨。这位老人就是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青云木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钮金良,青云陶墩村人,今年64岁。
 

   日用品也充满艺术气息
 

   钮金良出生于青云梳子世家,从他太公起就开始做木梳,传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了。钮金良十三四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梳子,这一做就是50年了。
 

   柜台里摆满了钮金良自己做的梳子,广梳、直柄梳、净庄梳、吹风梳等,单单品种就有十几个;做梳子的木料也分好多种,有红檀香、紫砂红木、黄檀和花梨木等。只见木头做的梳子古朴、美观,有古镇沉韵之美。青云木梳已成为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日常生活用品。
 

   钮金良拿着手工制作的梳子和机器制作的让记者梳着试试,“手工做的梳子梳起来头皮不会刺痛,机器生产的则不太舒服。”钮金良说,木梳还有一个好处,即使变得弯曲了,这时只要把梳子放到枕头底下,睡上几晚就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一天只能做两把木梳
 

   在这间不大的店里,墙上挂着许多样子奇特的工具,钮金良说,一把梳子要经过段料、锯坯、抛坯、出口、划样、开齿、藏、剔齿、方、绕背、抛光、上油等18道工序才能完成,而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
 

   钮金良家中有一整套做木梳的工具,共30多件,用了100多年,许多已经叫不出名字。“现在许多工具已经买不到了,那些做工具的老手艺人老早就去世了。现在工具坏了只能我自己做。”钮金良说着不禁叹了口气。
 

   做梳子细致又繁琐,还非常耗时,像钮金良这样的熟练工,现在一天也最多做两把木梳。做木梳最难的就是锯齿,眼睛得一眼不眨地盯着。不仅耗力气还不能有偏差,出现一点偏差,整把梳子就废了。
 

   钮金良回忆,自己刚学手艺的时候手上经常会被剔刀划伤,苦不堪言。“要学这门手艺,得沉得下心,不怕累,一般人最起码得学三年。”
 

   百年技艺面临失传
 

   现在钮金良还制作牛角梳,柜台的一大面都被牛角梳占领了。
 

   “木梳和牛角梳制作工艺都差不多,但现在买牛角梳的人比较多。”钮金良说,其实牛角梳比较脆,容易摔坏。而且一般一把牛角梳能用二三十年,好木梳却能用几百年。古镇上游客往来如织,但看木梳的人多,买木梳的人少。钮金良感慨,自己已经十天没有开张了。
 

   早在清朝时期,梵香、陶墩一带就已经有制作木梳的小作坊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云木梳”打出了自己的名气,从事木梳制作的有3000多人。那时候只要见到胸前挂着个小竹匾卖木梳的,十之八九是青云人。“那时候做的梳子大都是出口的。”回忆往昔木梳的盛况,钮金良有些黯然,机器制作的木梳成本低,传统的手工业受到了巨大冲击。
 

   以前钮金良也做过水电工,“后来还是回来做木梳了,我喜欢做这个。做习惯了木梳,看着一把梳子在自己手里诞生,很有成就感。”
 

   讲到传承,钮金良满脸无奈。“做梳子一个累一个脏,还有就是赚不到钱,年轻人不愿意学的。”/吴江日报

   木梳能传承百年,但青云木梳这门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手艺,在今后又将何去何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