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走近我国的俄罗斯族(图)

2021-04-08 18:34 国家旅游地理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内蒙古4月8日讯(通讯员 沈海滨)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大熔炉,有着以汉族为主的56个民族,也正是这几十个民族的团结一心才有了我国今日的繁荣昌盛和强大。

国家旅游地理内蒙古4月8日讯(通讯员 沈海滨)我国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大熔炉,有着以汉族为主的56个民族,也正是这几十个民族的团结一心才有了我国今日的繁荣昌盛和强大。在我国也有一些民族为其他国家的主流民族,比如朝鲜族,无论是传统还是语言都与朝鲜、韩国没有什么区别,亦或是蒙古族人,但鲜有人知的是,我国还有着一个民族是俄罗斯族人,他们的祖先是从西伯利亚来到我国定居的。现在就让您跟随笔者的镜头,我们一起来走近地处内蒙古边境的恩和俄罗斯民族乡来看看吧。

走进恩和俄罗斯民族乡

在我国,有一个唯一以俄罗斯族命名的乡镇,她就是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她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下辖的一个乡镇,是一个边境小镇,隔额尔古纳河(界河)与俄罗斯相望,边境线长75公里。全乡人口2380人,其中俄罗斯族及俄后裔1329人,约占总人口的56%,建筑以俄罗斯风格为主,居民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始终保持着原始的俄罗斯民俗风情,居住俄式木刻楞(木屋),固守俄罗斯族的饮食习惯和节庆时令。乡境内原始森林120万亩,草原4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是人们休闲度假(避暑)的理想地,这里是非常宁静的一座美丽小城。恩和小镇现已成为呼伦贝尔市的重点旅游区。

我国大部分的俄罗斯人在我国已经生活了上百年,无论是文化还是传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我国人的影响,所有族人不仅精通俄语,就连普通话也是很标准,普通话也一直作为当地日常交流的主流语言,可以说俄罗斯族人是正儿八经的中国人。经过百年的同化,俄罗斯族人以与俄罗斯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俄罗斯族人的眼里,虽然祖先为俄罗斯人,但对祖国的热爱是非常强烈的,当地人都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热爱中国稳定幸福的生活。很多俄罗斯族人都表示:对于俄罗斯人我们只是有着深厚的友谊,但中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的是华夏民族的血液,我们喜爱祖国的一切,祖国为我们提供完善的生活环境与种种的优秀政策让我们很感激。在当地人眼中,自己是俄罗斯族人的前提是我是中国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也成为一个很大的特色,在同一个国家可以感受不同的民风民俗,虽然文化不同但其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红心。

旅游大巴一路向北,路上的草原和森林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感觉特别舒适。恩和的地理位置已经处于北纬51°左右,属于高寒地区。 恩和乡四面群山环抱,小河分岔流淌,拥有大片优良的湿地和牧场。放眼望去,河谷草场和满山白桦林交汇生长,颜色层次分明,非常的美丽,一派经典的北国风光代表。恩和小镇上的房子多为木材搭建,大兴安岭这里建筑材料永远不缺木材,房屋样式属于俄罗斯式“木刻楞”建筑样式,现在还有少数老房子还是木屋顶,大多数的房子已经都换上天蓝色的彩钢屋顶,这种高尖顶的房屋造型,特别合适容易积雪的地区环境。

流经小镇的河流,将蔚蓝的天空倒映下来,小河木桥上牧民正赶着羊群过桥晚归,平静如镜的小河中尽是天空之蓝,这里已经是林区,空气极为纯净,绝对是城市人最喜欢的那种高负氧离子的气息。

来到镇子的中心,有一座金色圆屋顶的建筑,原先这里是一处东正教的教堂,现在已改建成为一座历史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中,介绍了中国俄罗斯族的发展历史和故事,很多内容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无论是在镇里以及博物馆里,都能见到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品,比如用白桦皮作画和制作工艺品,传统的俄罗斯木刻、木雕装饰技法等等,当然还有各式各样的俄罗斯传统套娃。这里一些房屋的门框和内饰都是手工的立体木雕工艺,这种木雕工艺与我们内地看到的不同,是一种纯正的俄式美学作品,虽然雕刻手法简单,但呈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特别棒。

在博物馆中,能看到很多以前俄罗斯带过来的老物件,包括俄式车辆和农具,还有家居装饰的木艺和铁艺生活艺术品,俄国和苏联时期的众多勋章,进口带进来的欧洲老式家用电器等等,博物馆里陈列东西的种类非常多,都是很有年头的老古董,所以这座博物馆很很值得细细一看。在博物馆中还有一个专门的动物标本馆,里面有豹子、驯鹿、野猪、狍子、老鹰、黑熊等东北林区的动物,不少都是体型特别大的少有珍品,这些大体型的动物标本,目前已经很少能能看得到了。

在恩和小镇上还能吃到纯正的俄罗斯饮食,吃饭的桌子会是木头长桌,所有的餐具和盛放器皿都非常考究,花纹和桌布都是同样色系和花纹的,视觉上就很有艺术美学,饭厅的布置就和普通的东北餐馆很有差别,在森林中能见到如此考究的用餐环境,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大列巴(列巴是俄语面包的音译)在餐席上必不可少,配上大兴安岭林区所产的蓝莓酱,更是滋味升级。恩和这里的俄罗斯族大列巴,与哈尔滨的大列巴相比,还是有挺大区别的,更像传统的俄罗斯食物样式味道。

俄罗斯样式的美食虽然不能和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相比,但这里的美食简单可口,烹饪过程简单,主要注重调味和高热量,是一种非常合适东北高寒地域环境特点的饮食,这种俄式美食体验,是来恩和小镇不可错过的。

不用出国就能体验异域风情的恩和小镇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是全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地处呼伦贝尔市以北的额尔古纳市西北部,距额尔古纳市区98公里,与俄罗斯仅有一水之隔。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描述的内容就是来自一座大兴安岭边缘的小城,这个地方就是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这是一座非常宁静的美丽小城,放眼望去,河谷草场和满山白桦林交汇生长,颜色层次分明,非常的有魅力,一派经典的北国风光代表。恩和小镇被前不久还被CCTV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小镇之一,现在那就让我们来一起领略这里的万种风情吧!

在这滚滚青云和茫茫草原之间,堆砌着童话般的木屋。景色极为优美,还有着浓浓的俄罗斯风情,实在是令人向往。恩和小镇的人们居住的是典型的俄式木砌房子,叫做“木刻椤”。用原木交错叠建,原木之间垫有青苔或泥土,层顶是铁皮覆盖的,门窗边框用彩色漆绘。家家窗台上都有鲜花。如果是天热的时候,家家院子种植花草,展示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他们的小院,用木条做成的栅栏围住。

身临其境,让我们很快融入到宁静,享受大自然的安逸,简直是令人陶醉啊!整个村子宽敞明亮,没有高层建筑,宽阔的马路也很少有车辆通行,只有少数的居民和游客闲暇地走在其间,小镇的生活是一种让时钟停摆一样的慢节奏,闲适安详,富有诗意!

额尔古纳河的支流得尔布尔河,静静的淌过村庄北部,曲折蜿蜒并形成了大片的湿地,河边起伏的丘陵草场线条和缓,布满了鲜嫩的绿草,牛羊、马群逍遥其间,白桦林中俄罗斯特色的房舍尖顶时隐时现。这座洋溢着浓郁俄罗斯风情的小镇,矗立在滚滚红尘之间,置身其中,更像是徜徉在红尘之外,行走在这里的每一步都犹如油画般惊艳。漫步在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随处可见蓝眼睛、高鼻子的老人。他们都是华俄后裔,他们的父亲或祖父,几乎全部来自山东或河北逃难“闯关东”的人,而母亲或祖母,无一例外,都是俄罗斯人。

翻开近百年的恩和地方志,记载了大约一百多年前清治时期的“闯关东大军”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后俄罗期族人移民额尔古纳的历史。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三、四十年间,由于黄河下流连年战乱及频发的自然灾害,清政府开禁,同意百姓迁移边疆,开垦农业,振兴关外,于是,中国以山东、河北为主的“闯关东大军”来到千里之外的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畔谋生,采金、开矿、挖煤。而当时的俄国,在十九世纪末至俄国十月革命后,为躲避战争,一大批中上层阶级和农民也先后迁居到额尔古纳河流域,在这里垦荒种地,放牧渔猎,组建村落。这两支移民,一支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壮年男子的中国淘金者,另一支因为连年战争,男子几乎全部当兵,一屋子老幼妇孺的俄罗斯人,就这样在额尔古纳河畔砰然相撞。于是许多俄罗斯姑娘成了中国淘金者的妻子,继而繁衍出一代又一代的华俄后裔。至今其后裔一般已繁衍到第三代第四代,形成了中国最大的俄罗斯族聚集群。

时至今日,华俄后裔在生产生活中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俄罗斯族民俗习惯。他们住俄式木刻楞房子,酷爱清洁、花卉和歌舞。女性在穿着上较为突出,多穿长裙围三角头巾。饮食习惯以西式为主。多信仰东正教。按俄罗斯族时令过巴斯克节。冬季还使用马车和爬犁等交通工具。婚、丧、嫁、娶等习俗基本汉化,但保留着婚礼上撕长者裤子、死者墓前立十字架和封闭墓地等原始习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汉文化的影响,很多已经深深融入到华俄后裔血液里的东西也在一点一点的流失。第一代的华俄后裔聚在一起时都喜欢用俄语交流,第二代的基本不会说,但还能听懂一点,而第三代第四代则是不会说也不会听,就连长相也很难找到俄族人的痕迹了。

大列巴作坊

大列巴作坊

得尔布尔河

得尔布尔河

俄罗斯族妇女

俄罗斯族妇女

俄罗斯族金发蓝眼睛的姑娘

俄罗斯族金发蓝眼睛的姑娘

俄罗斯族男人

俄罗斯族男人

俄罗斯族人在欢度巴斯克节

俄罗斯族人在欢度巴斯克节

俄罗斯族幸福人家

俄罗斯族幸福人家

恩和

恩和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牌坊

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牌坊

恩和俄罗斯族人的教堂

恩和俄罗斯族人的教堂

恩和小镇穿俄式服饰的姑娘

恩和小镇穿俄式服饰的姑娘

马背上的恩和男人们

马背上的恩和男人们

美丽的俄罗斯族姑娘们

美丽的俄罗斯族姑娘们

美丽的俄罗斯族民族村-恩和小镇风光

美丽的俄罗斯族民族村-恩和小镇风光

能歌善舞的俄罗斯族人

能歌善舞的俄罗斯族人

跳舞的俄罗斯族人

跳舞的俄罗斯族人

小镇博物馆内的列宁塑像

小镇博物馆内的列宁塑像

中俄边境的恩和小镇俄式木刻楞小屋

中俄边境的恩和小镇俄式木刻楞小屋

中俄边境风光-额尔古纳河

中俄边境风光-额尔古纳河

中华民族-俄罗斯族

中华民族-俄罗斯族

做早点的罗斯族老奶奶

做早点的俄罗斯族老奶奶

责任编辑:吉中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