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游宜昌 | 土家人的诗穿行在民族文化走廊
摘要:文丨韩公子 图|宜昌市文旅局 并不是所有的天气预报,都能百分之百判断第二天是一个好天气;也并不是所有的山水峡谷,都能被称作民族文化的走廊。
文丨韩公子
图|宜昌市文旅局
并不是所有的天气预报,都能百分之百判断第二天是一个好天气;也并不是所有的山水峡谷,都能被称作民族文化的走廊。
但当你来到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善于识云观天相,而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早已融入仙境般的风景中。
北至大巴山,南至雪峰山,东西走向,两湖盆地与四川盆地之间,这条线路,便是旅行者们向往已久的五陵民族文化走廊。
8月的清晨,雨过天晴,登山极目西眺。
碧蓝色的清江山水倒映着天际,只见云旗飘扬,随细浪泛出夺目的光彩。
乘坐清江画廊景区内的仿古游船,可欣赏两岸二十五公里的峡谷风光和奇特的喀斯特地貌。
由远及近,最为有名的是方山、武落钟离山;它们连绵起伏,仿佛蜀中奇峻连接荆楚大地的门户。
这清江水,是古代巴人的发祥地、土家人的母亲河。“三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清江画廊因此得名。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地歌。
今朝远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宜昌旅行的诗句,这一吟就是千百年。
据考古学专家研究表明,巴人在沿清江向长江流域不断迁徙的过程中,习水捕鱼、种植水稻、养殖蚕桑,凭借着舟楫之便穿梭于峡江地区,可以说,他们是最早的旅行者。
当你坐上龙舟画船,从清江画廊画门出发,眼见青山碧水,不妨展开想象。
想象着自己是一个能潜入江中捕捉活鱼的战士,腰间挂着巴式柳叶剑,便是《山海经》中的猛兽来了,也不惧它三分。
巴山夜雨,江湖故人,这便是宜昌式的浪漫。
//港口画舫\湖岸山崖悬壁\山峦叠出
离船登岸,少不了要登高望远,爬爬这武落钟离山,一探巴人和土家之秘。
要知道,唐宋以后,巴人的行动已较少在史书中出现,巴人的踪迹如何,成为历史学家的难解之谜。
1955年,著名学者潘光旦发表论文,首先提出了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的猜想。在宜昌长阳境内,先祖的血脉流传下来,这部分巴人的后裔极可能就是今天的土家族。
从武落钟离山再到清江方山,沿途皆是故事。
清江方山,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在被武陵山脉的环拥切割中,形成了峰丛如林瀑泉满山的神仙地界。
崇拜老虎的土家人就生活在这里。
他们把老虎叫作“老巴子”,视白虎为自己的祖先,当有孩子生下来,便给他戴上虎头帽,寓意虎神的护佑。
以白虎为祖神的土家人,时时处处还不忘敬奉。
每家的神龛上常年要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的时候,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在祭祀性的“跳丧鼓”中,有很多模仿老虎洗脸、摆尾、行走、捕食的动作。
漂亮的土家姑娘到了夏天,会穿上月牙白的衣衫,襟边及袖口会贴上三条小花边的栏杆;外面套件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下身穿一件“八幅罗裙”,行走在山间,就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
她们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戴上自家族人打造的耳、项、手、足圈等银作的饰物,精美非凡。
在方山,他们若是遇到了你,会热情的邀你去家里作客。
缠腰布带、披着“琵琶襟”的土家大哥会早早准备好饭食:酸辣香甜的合渣、软糯绵厚的粑粑,还有用吊锅烹煮出的腊肉、油茶、合菜、团馓,保证你吃的大呼过瘾。
方山脚下,喝一场土家酒,也将是你毕生难忘的事。
用糯米、高粱酿制的叫土家酒,也被唤作咂酒。
待客人到来时,土家人会把酒放在堂案正中,用细细的竹子通节当作吸竿,插入坛底,由家里的女主人负责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有趣的是,吸酒用的竹枝,还要当作跳舞用的道具。
“风吹巴茅摇啊摇,老的去了嫩的长,一春一冬都过去,巴茅年年又长高”……
竹枝一曲,土家摇歌,代代相传下来,在唐代就形成了大名鼎鼎的“竹枝词”这种诗体。最有名的,还是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千古绝句且吟且唱,拾一根竹枝,行走在清江方山中,满目苍翠,水声淙淙,凉风习习。顺着树下的悬空栈道行走,便可看到山泉飞瀑。
坐下来,喝杯茶,闻闻花香,只觉得清风徐来,人生当有此豁达。
总说五陵人寻那桃花源,却不知,清江深处,桃花早开。
宜昌38家免门票A级景区列表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