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贵州黎平:深耕泥土地留住美乡愁(图)

2022-04-08 23:07 国家旅游地理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4月8日讯(通讯员 吴光辉 姚进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4月8日讯(通讯员 吴光辉 姚进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初春时节,一场春夜喜雨让高求村父老乡亲脸上洋溢着喜悦,春田里波光粼粼,村民们忙着拉牛赶羊上山劳作,梯田里上百头牛争相耕作,好一幅春耕图景。

高求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双江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2.5公里,是偏远的苗族村寨,寨子里的276户人家1600余人,人均耕地为1.25亩。

在起伏的大山里梯田镶嵌分布,在这里,脚下的每一寸田地,村民历来弥足珍惜,世代靠着肩挑腰背上山耕种,不撂一分田,不荒一亩地。长期受交通水利等诸多因素影响,高求村发展一度滞后。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加强水利、交通、网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村民壮大村集体经济,现如今,高求村家家有好路,户户有好房,人人有产业,渐渐蝶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村。

“现在年轻人喜欢到外面去,我们老人家就在家里种田,国家政策那么好,种粮还有补贴,田地不能荒哩!”在高山梯田里,村民韦启才正在用自家的耕牛忙春耕,见游客过来便热情搭话。

韦启才的耕牛是前两年镇上实施扶贫留下的,现如今,这一产业还在给家里带来源源不断的实惠。

2019年,当地政府按照“户户有脱贫产业,家家有致富门路”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在高求村发展黄牛养殖,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新增黄牛159头承包到户。

当年韦启才一家养殖了3头黄牛,因儿子长年在外务工,他和妻子便留在家里养牛种地,另外担任村里的保洁员,除每年种植4亩水稻外,还管护3.7亩何首乌和17亩油茶地。

虽已年过六旬,老人家的身体仍十分硬朗,一谈到秋收,脸上立马露出笑容来。

2021年底,韦启才把大牛出售后又购回牛犊,让产业“滚动”发展,在保障春耕的同时还给家里带来了1.8万元的收入。

“村里老人喜欢养牛,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两到三头牛,村里每年卖牛的收入也会有30万元以上。”高求村党支部书记滚义金介绍。

在高求村,“保护耕地,爱惜粮食”世代流淌在村民的血液里,烙印在历史发展脉络中。村里老党员滚义通介绍,这里祖祖辈辈对山田土地都有严厉的契约。

“荒废土地,受人唾弃”折射出高求村村民对山田土地的深厚情感。在高求村不论你家有多么富,如果不耕田种地,同样会被村里人唾弃。以前仅是口头契约,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农业生产大队制定“村规民约”将良田和农作物的保护纳入条款

“小孩进稻田或乱开放他人稻田并在田里糟蹋庄稼作物每次罚款5元。”村规民约第二十五条规定。在物质匮乏的年代,5元的罚款已是很苛刻了。

正因为对粮食如此重视,高求村的良田土地得以祖祖辈辈保留下来,世代深耕。每到春润之时,梯田注水后犹如新月环绕在山间,成为天地里最美的曲线。

2021年中国摄影旅游团邂逅高求村,被厚重的农耕文化深深吸引,天光云影,暮晓炊烟,呈现在眼前的是浓浓的乡愁。当年4月,中国摄影旅游网黔东南采风创作基地在村里挂牌,自此,高求村便陆续迎来了上百名摄影爱好者的光顾,这片曾被世人遗落的乡愁土地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村里年轻人对家乡发展充满着无限憧憬,返乡大学生纷纷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为家乡“代言”。

青年大学生滚玉平,外出多年后,如今回到村里,带领年轻人学习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历史,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其目的是讲好“稻饭鱼羹”的好故事,向外传递家乡好声音。

“晨烟飘来米饭香,梯田日晓月未央,文旅融合闯新路,留住乡愁最可嘉!”看着美丽的梯田景观和日益变好的乡村面貌,滚玉平即兴作诗一首。

燕子衔泥日,春耕正当时。如今,高求村半山腰上的盘盘梯田已开始引渠注水,在天光云影映衬下如诗如画,勤劳的人们正耕耘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而这片美好、静谧的乡愁大地也正在等待世人到来赏识。

图为高求村春田景观

高求村春田景观。

图为中国旅游摄影网黔东南俱乐部到高求村采风

中国旅游摄影网黔东南俱乐部到高求村采风。

图为高求村农业生产大队村规民约条款

高求村农业生产大队村规民约条款。

责任编辑:吉中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