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福建连城:锡壶文化传承福见“赐福”(图)

2022-06-01 20:49 国家旅游地理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福建龙岩6月1日讯(通讯员 邹善水)“叮叮,叮叮”。5月30日,走进福建省客家祖地之一的连城县四堡古镇,老远就听到这富有节奏感的金属敲打声。

国家旅游地理福建龙岩6月1日讯(通讯员 邹善水)“叮叮,叮叮”。5月30日,走进福建省客家祖地之一的连城县四堡古镇,老远就听到这富有节奏感的金属敲打声。在旧称山水塘的街上,“精全锡艺堂”店牌映入眼帘。

“马师傳,又有锡壶新作品?”

“哈哈,有啊。新创作的福建赐福。这是我的锡版雕刻!”年逾古稀的主人马恩明放下手上活计,乐哈哈地泡茶接待客人。堂內一匾显示,“马恩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随即,马恩明抬出一块红色印染过的沉甸甸锡版。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图案围着一个大“福”字,四角各有一扁蝠。显得十分吉祥大气,“福”满天地。

四堡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明清时期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的唯一幸存者,目前保存有最完整的古线装书与雕版印刷工具。现存100多处保存完整的古书坊建于明清时期,规模宏大,结构紧致,实用性强,是典型的雕版印刷古镇而名扬海内外。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四堡人,爷爷大远公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四堡锡匠之一。从没听说过四堡有雕刻锡版印刷工艺呀?

“今年是农历壬寅虎年。福虎赐福,福佑中华。我荫发了锡版赐福的创作思路。应用祖传的锡雕技艺,花了60多天时间完成了这块重达3公斤多、28x28cm福虎赐福锡版作品的设计、创作”。马恩明说,福虎赐福图案印刷后,深受乡亲与游客的亲睐。前些天,一位到四堡参观考察雕版印刷基地的香港游客张先生欲出价1.8万元购买收藏。我没有答应。

“马恩明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在,从事客家传统锡艺加工的人越来越少,拯救这项技艺,是靠传承、挖掘、创新、扶持。老马师傅深有感触地说,“好在儿子马华强愿意传承锡艺事业,现能独立操作全套锡器制作工艺”。明清时期,四堡锡器经常进贡皇宫,令皇家王室啧啧称奇。锡器,也是客家人出嫁女儿必备的嫁妆。闽西客家四堡锡器制作技艺有700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到马恩明已有26代。

在龙岩市连城县四堡古镇,如今,客家锡艺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锡艺的传承者越来越少。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手艺,现在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闽西客家四堡锡器制作技艺,历史攸久。因近40年各种现代化家庭用具出现,生活锡器几乎失传。然而,在明清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客家古镇四堡,仅马恩明等几家在坚守,在传承,在发展,足以证明客家人对历史文化“薪火相传”的保护精神!

我翻出前些年拍摄过马恩明父子创作的客家特大酒壶王的图片,请老马师傅谈谈当时的创作思路、工艺传承、制作过程。

谈起这把特大酒壶的制作过程,马华强接过话茬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两代4人从画图到成型,头尾花了40多天时间,这把大壶,总的用了44.6公斤的纯锡打制而成,壶高147cm、大腰直径67cm、壶口直径42cm、底直径46.7cm、壶嘴口与壶耳107cm,可盛装客家老酒218公斤!大酒壶王现藏于长汀县八喜馆。

2003年,马恩明为龙岩首届美食旅游节锻制了一樽能装108公斤米酒的“汀州酒壶王”。该壶王用33公斤纯锡制作,高1.06米、腰围1.76米、底座直径0.38米、腰部直径0.55米、壶口直径0.35米。酒壶两边雕有龙的吉祥图案、壶盖饰有羊的造型。这樽壶王被珍藏在长汀历史博物内,曾由长汀县政府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

马恩明回忆说,“汀州酒壶王”在当时算壶王,目前只能屈居老二。2010年8月6日,由四堡古镇锡艺名师马恩明历时两个多月顺利制成的“海西酒壶王”。据马恩明回忆说,这件特制的“海西锡壶王”,是继“汀州酒壶王”后的一项更大的手工制作。“海西锡壶王”体重98.2公斤,高1.085cm,腰围直径89cm,,底部

直径50cm,嘴、耳、颈连宽133cm,盖直径41.5cm,可装288公斤客家老酒,是应北京一家公司打造的。就在马华强回乡学艺的第二年,马恩明父子共同完成了一个大项目:为连城县博物馆打造一个155㎝高的“冠豸锡壶王”大锡壶,现珍藏在连城县博物馆。

马恩明憨憨厚厚,一副朴实的笑容。在福建省历史文化名乡连城四堡古镇,他有着的“福建锡壶王”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东南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及许多著名报刊的记者慕名采访他。在四堡街上或墟上,若问说一声“打锡的老马”时,连7、8岁的小孩也会屁颠颠地领着客人往山水塘马恩明家跑。

老马师傅的打锡店别具一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马氏精全锡器堂”的大招牌悬于上方。店里琳琅满目尽是他的绝活:牧童吹笛、仙鹤穿莲、金狮报喜、龙凤呈祥……壶、爵、炉、杯、盏,让人目不暇接。老马曲腿坐于小凳子上,面前一溜排开他的打锡家什,他的腿上夹一把可装2.5公斤酒的十分精致的锡酒壶,正用比绣花针略大一点的刻刀雕花,酒壶轻旋,刻刀微颤,少顷,精致逼真的牡丹便呼之欲出。前来名乡参观的客人看得如痴如醉,竖起大拇指连连点赞。

史料记载,手工打锡是古镇四堡流传数百年的传统工艺。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这里就出过闻名全国的“锡状元”。锡状元为皇宫打的锡龙在水中若隐若现,恍若真龙,成为数百年流传的美谈。马恩明的锡器店的确是有上百年历史。他的祖父马益淮打锡打到江西瑞金,在那里创出名店招牌;他的父亲马传衍有仙鹤穿莲一手绝活,引得广东客人流连忘返。

马恩明十几岁上便挑起打锡家什,走村串户为人打造修补锡器。新嫁娘的陪嫁锡器、老太太的暖脚壶、庆添新丁的油灯盏……经他手打造的锡器车载斗量。40多年的锡匠生涯老马成了名匠,一把六角茶壶别人用几十片锡片打成,甚至打造总留有几处焊口。而马恩明打的茶壶却不见一个焊口;他人打的狮子只是狮子,老马打的狮子却是灵气四溢的活物。马恩明并不满足,传统的锡器注重实用,毕竟与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有所脱节。为什么不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打造以观赏为主的符合当代人需求的锡器呢?老马决定试一试。一首古诗配画吸引了老马的目光:“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多好的意境!就来个牧童吹笛吧。老马来到村民耕地的田头,静静地观看耕牛犁地、吃草、饮水的一举一动,看得烂熟于心,构思出草图后,在店里从熔锡、倒模、制坯、接焊、锤打、吹焊、抛光,一气呵成。从此,各种牧童吹笛技艺锡器美伦美奂,让观赏人爱不释手。恩明锡器店成了古镇四堡锡业的代表店。

民间打锡艺人马恩明,自参加了2005年在湄洲岛举办的首届海峡妈祖旅游工艺品展销会以来,每年都忙得不可开交,一直在赶制“仙鹤穿莲”等工艺锡器。还应邀参加世界客属第16届恳亲大会的商品展示会,把四堡的锡艺介绍给海内外客属乡亲。为此他带来了新研制的锡茶壶,小小锡壶银光闪闪,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煞是可爱。老马在茶壶上毫不谦虚刻了两行字:古镇雕版名扬四海,四堡锡艺传播九州。作为明清全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四堡雕版早已风行四海;马氏精全锡器文化一定能传播九州。新的历史一页上,人们定会记得客家锡艺的守护者马恩明。

马恩明说,打制锡器很讲究,要经过六道大工序。首先是化锡,用小炉子把锡块炼成锡水;接着制锡片,把锡水倒入两块大理石板中间,四边用细绳围住,脚踩石板,冷却后就形成一张和绳同样厚度并用绳框出薄薄的锡片;接下来是裁形,按照器皿的要求将锡片裁成各种几何图形,一件器皿往往由多块锡片组成;然后是定形,将几块锡片焊接起来,反复锤打平整,这样就完成了一件锡器的基本轮廓;下一道是抛光,把锡器固定好,用刀片、抛光轮等把锡器来回轮动,使其表面光洁明亮;最后是吹焊,安上壶嘴、壶耳之类。

过去,锡器在普通民众的眼里,就像银器一样,代表着一种品位,一种价值。闽西客家人婚娶很讲究嫁妆,多则一堂八件:分别是酒壶、茶壶、油壶、腊壶、暖壶、龙凤壶、烛台、灯台;少则半堂(四件)。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成本低廉的铝制品和塑料制品渐渐取代成本高昂的锡制品,四堡锡业也和四堡雕版一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现在,四堡打锡艺人只有10多位,仍在传承着世代相传的打锡工艺,而真正以打锡为生的,更是寥寥无几。

马恩明不甘心祖传了六代的锡艺毁在他手上。他觉得,振兴锡艺的关键在于借鉴创新,拓展市场。令马恩明欣慰的是,已培养出两个儿子学会系统锡艺。锡壶文化传承着福见“赐福”。

ZSS22053001A

马恩明在锡壶上雕字。邹善水摄

ZSS22053001B

马恩明与锡版“福”雕。邹善水摄

ZSS22053001C

锡版雕“福”印刷。邹善水摄

ZSS22053001D

冠豸壶王155㎝高。邹善水摄

ZSS22053001F

父子传承四堡“酒海”。邹善水摄

ZSS22053001H

展示锡壶精品。邹善水摄

责任编辑:吉中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