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荟萃

福建连城:闽西梅花山下赏红梅(图)

2024-02-13 20:32 国家旅游地理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福建龙岩2024年2月13日讯(通讯员 邹善水)梅花山犹如一颗绿色翡翠镶嵌在闽西大地上。

国家旅游地理福建龙岩2024年2月13日讯(通讯员 邹善水)梅花山犹如一颗绿色翡翠镶嵌在闽西大地上。座落于福建省连城、上杭、新罗三县(区)交界处,平均海拔900米总面积220余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3.5%,珍禽、云海、古木、奇花、异莽、清新空气、潺潺流水,早成为海内外游人徒步登山赏景的“氧生”福地。

梅花山下的璧洲村,是连城县莒溪镇一个人文古村,第四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文化底蕴深厚的典型客家村落,已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八百多年前南宋户部吴十六郎迀至此,见此地碧水环绕,高山远眺,盈盈如碧玉,素有“璧水之洲”雅称故取名“璧洲”。璧洲人龙年初二盛大的游龙胜会把“龙岩迎龙年”推出一道新年文化福宴。喜庆祥和的客家“年味”更浓。

2月11日,甲辰初春,阳光明媚。是个赏梅的极好时光。随着“龙岩迎龙年”的人潮走进连城县璧洲村,文昌阁前红梅争艳,为文昌阁、天后宫、永隆桥等清代建筑三古景增添艳丽春色。省内外游人纷纷前往赏龙灯、赏红梅、赏古景。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情。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璧洲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良机,借助祖先历史上在2平方公里的村境内建设的永隆桥、文昌阁、天后宫、永兴庙、侍卫府、吴氏宗祠及吴宅大院等古建筑景点,扎实做好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工作,栽植各色梅树装扮景点。资料显示,璧洲古村共有南宋、明清时期古建筑、古民居100余处,许多老祠堂、古民居修旧如旧,村內仍保留着不少红军标语。璧洲村有文昌阁等3处省级和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传统建筑,目前仍保持客家历史文化特色。

璧洲村赏梅,贵在一个赏字。相传梅有二十四品,集二十四种美德于一身。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时等方面。

赏梅先赏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多种颜色。红梅花形极美,花香浓郁;“绿萼”,花白色,萼片绿色,重瓣雪白,香味袭人;成片栽植上万株梅花,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象。

赏梅知闻香。梅花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为暗香。“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让人难以捕捉却又时时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时节,徜徉在花丛之中,微风阵阵略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诗句对赏梅必闻香早有评叙: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白雪玉洁有加,岂有梅花的香韵?

赏梅重观形。古人认为“梅以形势为第一”,即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等,姿势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树皮漆黑而多糙纹,其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有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梅花枝条清癯、明晰、色彩和谐,或曲如游龙,或披靡而下,多变而有规律,呈现出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璧洲的梅树多为幼稚,枝条直立徒长,尚未形成枝虬曲苍劲嶙峋、风韵洒落的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阳刚之美。

赏梅必识韵。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着为贵。”所以在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今天,人们观赏梅韵的标准,则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谓之“梅韵四贵”。赏梅若不识韵,谨为雾里看花。璧洲的梅韵,在于梅在古景中,景藏梅花丛。她身虽直立,却敢于问天,其韵不屈不弯面对世故。

赏梅贵知时。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侯,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开花期也因各地气候与品种不同而异。到璧洲赏梅,立春后为佳,梅开五福,迎春盛放。春随梅艳,梅妍扮春。

赏梅重环境。赏梅花,生态与环境也十分地讲究。《梅品》曰: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下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到璧洲赏梅,结合观赏其800年历史的南宋花灯更有古韵。日赏梅花夜观灯,花香灯艳两缤纷。梅花簇灯缀春色,花灯伴梅

梅更艳。初春的梅万点红,春节的灯更迷人。

梅花融汇于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土民俗,有关梅花的风土民俗,是中华民族爱梅的又一体现,也是博大精深的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儿时,取数枚梅核,将鼓腰处磨平呈现两侧小圆洞,去仁透空,含唇边,能欢奏出音韵润甜的笛音,甚是乐趣无穷。取梅洗净盐水浸泡沥干晾晒,加入蜂蜜香料焙干,数粒梅干冲水茶饮即是降暑止渴佳饮,一味良药。

中国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里有:“漂有梅,其实七分”的记载。1975年在河南安阳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铜鼎里,发现了一颗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了。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很盛。人们已从采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以花闻天下”,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礼品,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又:“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晋代陆凯,是东吴名将陆逊之侄,曾做过丞相,文辞优雅。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邮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陆凯始,以梅花传递友情,传为佳话。璧洲村人在文昌阁前植梅,是有成因的。

南宋范成大是位赏梅、咏梅、艺梅、记梅的名家。他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种12个,并在1186年写成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专著《梅谱》。

1191年冬,词人、音乐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园中,正值梅花盛开。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癖的王冕,隐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其《墨梅》诗名扬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南宋爱国诗人陆放翁咏梅的词《卜算子》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咏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论怎样受挫折也永远保持高风劲节的情操。伟人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梅花欢喜漫天雪”的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众多的诗词吟咏梅花之外,我国绘画史上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轶事:宋代著名画家宋伯仁,生平喜爱梅花。他为了画梅,种植了许多梅树。每当梅花开放,他从早到晚地在梅树下细致观察,并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放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整理成一百幅图稿,定名《梅花谱》。后人为了赞誉他梅花画得“喜神”,称他的百梅图为《梅花喜神谱》。近代金石书画家吴昌硕,曾有诗说他“家传一本宋朝梅”。梅花不仅在我国是珍贵花卉,在国外也很受人喜爱,但国外仍以东方栽培较多。日本的梅是我国传去的,朝鲜也有)。日本还有“梅之会”的组织,并出版发行专门刊物《梅》。到19世纪传人欧洲,本世纪初传入美国,现在世界各国均有栽培,但不及东方国家之盛。

梅花的香韵一向为人们所倾倒,它浓而不艳、冷而不淡,那疏影横斜的风韵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做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朔风吹倒人,古木硬如铁;一花天下春,江山万里雪。”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赞赏梅花的高洁、典雅、冷峭、坚贞,视为知友、君子,梅都是当之无愧的。

ZSS24021101A

文昌阁前梅花艳。

ZSS24021101B

红梅闹春醉游人。

ZSS24021101C

龙年游人赏红梅。

ZSS24021101D

文昌阁前拍美照。

ZSS24021101E

母子同心赏红梅。

责任编辑:吉中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